本帖最后由 ThinkPad小狼 于 2018-10-18 00:03 编辑
题记 标题之所以叫「随笔」而没有叫「评测」或者「简评」之类的,是因为我厌倦了毫无营养的中关村式评测套路:开箱一顿拍,外观和I/O口来个特写,不服跑个分,最后balabala总结一下再说说发热和续航……
我希望尽可能避开技术视角,仅从一名使用者的角度来聊聊自己的看法,谈谈如今掉在地上都没人捡的「情怀」。 评判一款电脑的好坏,不是靠配置,靠硬件参数的堆砌;而是靠设计,靠体验,靠一个品牌独有的魅力。 本文不打草稿,不列提纲,想到哪就写到哪,跑题什么的也不是没有可能,嗯,就这么随性。 既然是感受,您应当明白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夹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看法。蛤?客观,公正?——在我这里不存在的。 语不惊人死不休,若下面的激烈言辞引起您的不适,请勿对号入座,欢迎随时按下 Alt+F4 或 Ctrl+W 键结束阅读。 BTW,这是我第一次抛弃臃肿的 Word 而改用 Markdown 撰写文章;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,简洁优雅,使我专注于内容,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调整字体字号和排版上。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,多年来我一直是忠实的 ThinkPad 使用者。 而在十年前,ThinkPad 的旗舰系列并不是当今薄到削铁如泥的的 X1;也不是性能恐龙般的 P-series; 更不是那个莫名其妙的「隐士」——人家叫 X1 Extreme / P1,为什么偏离原意取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本土化名字?
没错,而是这个标榜「性能与便携的完美平衡」的 T-series,它汇聚了当时 Think 最优秀的设计与工艺水平。
X-series 虽然小巧,但牺牲了独显和内置光驱,故而没去过多的关注。 笔者注:
没错,当时对 X-series 并不感冒,但人生就是这么多操蛋的意外,我们都逐渐活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。面对着自己滚烫的初心,轻蔑一笑,一句「幼稚」脱口而出。 所以,现在不感兴趣不代表永远都不感兴趣; —— 这就好像学生时代的你暗恋萝莉,混迹职场却喜欢上了御姐,也许再过个三年五载会觉得熟妇才是真爱。 直到2014年那个秋天,强迫症晚期的我,因为风扇异响的小毛病拆机数次更换风扇未果,遂在CHH上以几乎一半的价格出掉了自己心爱的T430s;也正是那个偶然的机会,我第一次购买了 Think 以外的品牌 —— 那是一台 HP 的 EliteBook 2170p,11.6寸
对笔记本有一些了解的朋友知道,在商务本领域,DELL 的 Latitude 和 HP 的 EliteBook 算是能和 ThinkPad 门当户对分庭抗礼的两个系列。而这台银色的 2170p 上似乎有很多 Think 的影子: 同样棱角分明的外观、同样的指点杆设计、甚至我在 A-cover 贴上 Think 的 logo 去冒充银色S系列的 SVT 都毫无违和感。 (注:① SIT、SVT 指尚在研发测试阶段的工程样机。② A-cover 即A面,A壳,也就是笔记本的顶盖,下文不再赘述。) 最重要的是,这台11.6寸的小本子搭载了 i7-3667U 处理器,最大睿频3.20GHz,vPro、VT-x 等高级特性一样都不少,这意味着它拥有媲美同级别14、15寸商务本的性能,不要小瞧低压U。而同时期的11寸产品大多采用了阉割版的上网本处理器。 初次从14.1的屏幕换成11.6,的确有些不适,但这种不适感在几天之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我欣喜的尝到了小尺寸笔记本的甜头,小巧的体积和重量,可以随便塞进某个包里,轻易的长时间单手托举…… 这感觉就像你每天早上穿着沉重的作战靴出操跑五公里,突然有一天,你换上了柔软的作训胶鞋…… 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比喻了。 从此,我的笔记本尺寸再也没超过12.5,后来我用了 X230 Tablet、X230、Panasonic ToughBook CF-19、MacBook Air 11,除了 X1 Carbon 5th 是个特例,后面我还会讲到它。 嗯,如果你硬要挑毛病的话,松下的 CF-19 也是个另类:10.1寸 XGA 的屏,但体积和重量丝毫不输15寸。这是一台专为野外恶劣环境设计的加固机型,Think 所宣称的坚固耐用以及军标测试在它面前则是小巫见大巫了。
提到小尺寸,就意味着便携;就好像提到雷军,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猴的形象 —— 就像狗听到摇铃会淌口水一样。 而提到便携,那就无法避开这里面另一个新兴的分支 —— 二合一 / 分体式 / 可变形产品。这类产品大多都是触屏,采用阉割版的超低电压处理器,有些还会配上一杆笔,同时还带有一个手感烂到让你怀疑人生的键盘作为赠品,微软自家一直不温不火的 Surface 就是个典型。 其实也不算什么新兴,Think 在很久以前也出过类似的产品,远的不说,近的比如 X1 Helix 系列; 如果你关注电脑硬件比较早,一定听说过 UMPC —— Ultra-mobile Personal Computer ,2004年的《微型计算机》杂志上就有过报道。顺带,更早些时候 IBM 还出过一款 PC110 —— 素有「大号文曲星」之称,好吧,其实是我自己给它取的名字。 当时这类产品的概念还算比较超前,但限于当时笔记本昂贵的售价,而它们的性能又无法完全替代台式机来使用,所以终究没有在市面上大规模普及。 如今,这类产品似乎已经在引领超便携笔记本的主流了。 而传统形态的小尺寸商务笔记本,刨去祖传模具的松下 Lets note 系列,基本就剩 ThinkPad X、联想亲儿子昭阳K系列、DELL Latitude 这几大家;而 HP 的 EliteBook 貌似从这代起砍掉了12寸,开始由13寸起步。 你说什么?小新也有12寸的 —— 那是啥?噢,就是用个娘炮做代言的那个?对不起,我说的是商务本。此处本想配一张它的KV图,但网上一搜就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:太辣眼睛,我觉得这会拉低这篇文章的品味。 (注:KV 即 Key Visual,多用于广告传媒行业,产品海报和其他素材都通过 KV 延展而来) 从前面的叙述,相信你已经猜出我对这种二合一产品是什么态度了 ——「鸡肋」。 这类产品注定只是大佬们手中摆弄的二奶机,无法取代主力的生产力工具。 著名相声演员老罗 —— 罗永浩在某次发布会上描述过一个经典的场景,原话记不清了,大概是:
我认为这才是二合一产品的准确定位。 Part. 3 需求决定一切 —— 到底谁适合12寸? 我曾与开篇的那位好友曾达成一个共识:除了单位配的,自己买台式机的都是有钱人,至少条件不赖。 表面上看,同配置的台式机比笔记本便宜,但前提是你得有一个稳定的地方来安放它;电脑桌不来一张?人体工学椅子不来一把?双显示器才过瘾,机械键盘,电竞鼠标,还得配上键盘手托和大到能当桌布的鼠标垫,最后再摆上几个手办。 如此一整套下来,至少一个单人床的空间没有了。这显然与我等四处打游击、租着房子、人走家搬的屌丝北漂三观不符。 而作为一个有着军队经历的IT男,不离不弃的电脑即是武器,是第二生命!更是杀出地狱之门的钥匙。随身携带,这不过分吧?周末,无论你在商场里踌躇徘徊还是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,BOSS一个电话打来 —— 服务器又TM宕了,你一定不想在巴掌大的手机上通过虚拟键盘远程登录SSH敲命令吧?这时,掏出电脑开始干活,才显得从容不迫。 12寸是个分水岭,小于这个尺寸,大多是上段所描述的鸡肋二合一产品;大于这个尺寸,则便携性会有一定损失。 于是12寸成了一个绝佳平衡,即有接近台式机的性能,又有小巧便携的机身。Perfect! 就是很多人所说的「小钢炮」。 如果你认为我上面说的都是 bullshit,那下面我以实际场景来举个例子:
—— 这就是我钟爱小本的原因。 比如在狭小的服务器机房、电井、网络配线间里;对不起 —— 这里没有给你放置笔记本的地方,只能站着单手托举机身,另一只手来操作小红点和键盘。亦或是蹲下甚至席地而坐,把机器放在腿上来「随地办公」。 小巧的机身和轻便的重量在单手托举下能保持很好的平衡,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感到手臂酸胀。 那些口口声声说着什么「还是大屏用着舒服」的人,大屏意味着机身尺寸也更大、更重,只能说明你的办公环境十分优越,可以体面地翘着二郎腿喝着咖啡来摆弄你的笔记本;你也不用每天上下班背着电脑挤上两三个小时的地铁和公交。或者说,你对移动便携的需求没那么高。不信?来来来,你拿个15寸的单手托10分钟试试。 谁说笔记本一定是安安稳稳放桌子上用?你跟着瞎凑什么热闹!台式机了解一下?或许用起来会更舒服。 值得讽刺的是,X280 在中国区市场上打出了「飞行家」的定位,意为天天坐在飞机头等舱里开会的商界精英。 而它的实际用户 —— 也就是本人,却是个连十一的机票都舍不得买的穷B。 But, I have a dream, right? Don't break my dream... Part. 4 主角是时候登场了…… 伪开箱就免了,我没有兴趣用这种欺骗自己感情的事情来凑字数。不过恰好手上有一台 X1 Carbon 5th ,不妨放在一起来对比一下。说到这台 Carbon ,我的购买时间与 X280 上市的时间只差了一两个月,有种「49年入国军」的忧伤。
从上图来看,它们最显著的特征似乎是 X280 那个宽到足以起降歼-15舰载战斗机的屏幕边框了。只是调侃,说实话我对屏幕边框不敏感,这个不是刚需。相反,宽一点能给人更坚实更放心的感觉。 其实还有很多「明显」的特征,比如 A-cover 上不再有那个令 ThinkPad 老用户们恨之入骨的 Lenovo logo 了。但这种傻子都能察觉到的变化我不想多说,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和视角,Okay? 一句话总结:就是小一号的 Carbon。 毕竟,X系列的这些年,从 X230s、X240/X240s、X250、X260、X270 一直都是同一个看得腻都不能再腻了的外观。随着出尽风头的 Carbon 越做越轻薄,传统12寸X系列的移动便携优势在 X1-Family 强大的攻势面前已经荡然无存。倘若再不改变,那么迟早要完。令人欣慰的是,联想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 Think 在 T431s/X230s 上首次引入了下沉式屏轴来试水,终于从 Haswell 平台的 40 代开始大量采用这种设计,外界声音褒贬不一。而在 X280 上似乎进一步的变本加厉,产生了类似某款消费笔记本的效果:翻开顶盖后机身被撑起,产生了一个利于散热的倾斜角度。但我不喜欢。 从下图可以明显看到脚垫已经离开桌面,取而代之的是 A-cover 下沿起到支撑作用。
这也许和触屏版多出的 0.4mm 有关。 X280 目前在市面上有触屏,和非触屏两种版本;它们的区别我会在下面单独用一个章节进行叙述。 从前的触屏,你从外观上就能轻易分辨:它们通常在屏幕上还覆盖有一层厚实且沉重的玻璃板子。随着技术和制造工艺的日新月异,基于新技术的触屏已经广泛应用,从外观上已经无法区分,它们如今已经可以做到与普通的雾面屏别无二致。但令人恼火的指纹收集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—— 我手上的这台机器虽然有触屏,但我一次都没有使用过。 抛开直立式屏轴的情怀不谈,这种下沉+切角的设计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夹到线,甚至是胖子们的腿毛和大腿上的肉。关于这点我曾在 Twitter 上吐槽过,时任联想 CX 体验官的 Dilip 选择了无视,但却得到了外媒 notebookcheck.net 编辑的认可和转发。
顺便澄清一点,本人并不是胖子,下图为证 —— 别问我怎么发现夹肉的。
两者在机身后侧都设有一个 SIM 卡位,但 Carbon 的挡板需要在拆机分解保养前先用取卡针取下,否则 D-cover 无法分离,倘若你只有一把螺丝刀,就尴尬了。 而 X280 避免了这个问题,拆机前无需取下 SIM 卡挡板。
下面是 power 键,从手感和材质来看,还是 Carbon 的更胜一筹。毕竟旗舰嘛! 如果说为体现 Carbon 的高端,我不反对。但我不愿接受 X280 的 power 键上一股浓浓塑料味,且还是镜面反光的那种。
至于背光键盘,前面已经说过,键盘上的每一个字符早已刻入我的灵魂,不需要靠辅助光源来找到它们的位置。就像战士了解他的枪一样。对我而言,背光键盘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就是装逼 —— 有背光键盘的机器看起来要会高上一个档次。事实上,联想也是这样区分的:同款机型,高配带背光,乞丐版就甭想了。 注意,我这里特指 ThinkPad 或是 MacBook 那种淡淡的白色背光。骚气外露的游戏本,键盘上闪着五颜六色的跑马灯,那算什么玩意儿?—— 我需要的是生产力工具,不是小孩子们玩的投币游戏机。 最后多说一句:X280 其实是有银色版本的,至少在研发和测试阶段是有的,我见过银色的样机,恕不能放图。 至于为什么实际量产时去掉了银色,就不得而知了。 在 Think 资深粉丝的眼中,当然还是黑色最情怀了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然而物以稀为贵,选个少见的银色也许会更有B格。 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呢? Part. 5 触屏之殇 十年前,当我还是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小屁孩,自学编程之余曾盯着电脑桌面发呆,不止一次的幻想过十年后的电脑是什么样? —— 很遗憾,单纯就操作方式而言,并没有本质的飞跃。 时间回到现在,2018年。 配备触屏的笔记本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,早在2012年微软发布 Windows 8 时,为了配合专为触控优化的 Metro UI,很多厂商都推出了触屏笔记本,甚至扬言它是未来趋势,可以取代键盘。倘若你那段时间留意国内外各种硬件DIY玩家论坛,就会发现多如牛毛的大神们都在跟风给自己的笔记本改装触屏,前提是以牺牲一组USB接口为代价…… 然而,六年过去了,除去 Yoga / Tablet 等形态的笔记本或二合一产品,传统笔记本中带有触屏的仍然寥寥无几。 在我来看这是有其必然原因的,先放结论 —— 触摸屏根本就不是一款生产力工具应该有的配备。 试想一个场景:你用胡萝卜一样粗的手指在沾满指纹和油渍的屏幕上戳来戳去,每戳一次,屏幕就会跟着颤三下。 这样真的优雅吗?我觉得简直 Low 爆了。 键盘,指点杆也好,触摸板也罢,都是将手的重量放在掌托上,操作时向下施力;而这个反人类的触屏却要抬起整只手,甚至手臂来向前施力。 我见过身边太多的人买了触屏机器,一时觉得炫酷无比,等新鲜感一过,又有多少人会想起这个华而不实的功能? 我曾图炫酷而买了 X230 Tablet,但最终还是因为用不到 —— 用不到可以不用,但触屏的重量摆在那里,已经丧失了12寸便携的意义。那代机器不像现在,触屏的重量还是很可观的。 论效率,有人觉得基于图形界面的触屏方便快捷。但对我而言,各种快捷键,组合键,甚至自定义的宏按键已经用得炉火纯青,长期的 Linux 命令行界面使用经历让我觉得,手指劈里啪啦翻飞在键盘上,电光火石之间完成我想要的操作,才是最潇洒的。我享受这个过程。相反,慢吞吞的触屏想要点个右键都得长按住然后再等上一秒。 该说重点了。如果说前面都是借口,我大可禁用掉触屏,不用就是了。那它还有一个让我无法容忍的理由。
根据联想官网产品 reference 中给出的数据:触屏版的 X280 相比非触版厚度多出 0.4mm ,重量增加 0.14kg 非触版且FHD分辨率的机型, A-cover 材质为碳纤维,也就是更接近 X1 Carbon 的那种类肤手感。 而触屏 X280 A-cover 则变为玻璃纤维,相比之下手感略显廉价。 别小看这三个微不足道的差异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公司给领导采购了非触版FHD X280;两台机器放在一起对比材质、厚度及重量,高下立判 —— 对!这就是我痛恨触屏的终极原因,以至于我不惜专门花了一个章节来对它口诛笔伐。 在此,顺便引用试用 X280 的另一位朋友的观点:
而据我观察,国行 X280 中绝大部分都是触屏,个人猜测这是联想中国区为了照顾市场,不危及到 X1 Carbon 而采取的策略。 要知道,非触屏FHD版的 X280,其 1.13kg 的重量已经达到了同代 X1 Carbon 的水准,且比后者小了一圈。谁更便携,不言而喻。 X1 Carbon 可是旗舰+轻薄定位的当红小生,这岂不是打脸了?于是,机智的 marketing 避免了这种事情的发生(滑稽表情) PS:无责任猜想,如有雷同,实属巧合。 结语 最后,再次由衷地感谢联想中国区Think BU、蓝标、以及总代翰林汇提供的这次试用机会,谢谢! 也很感激你能忍受着我那些不堪的语言看到这里。我知道,我的固执犹如螳臂挡车,无法改变笔电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,愤世嫉俗的背后充满了我的无可奈何。也许某段文字让你产生了深深的共鸣;也许我是你眼中那个哗众取宠的小丑。Whatever? 已经快一年没写过IT数码评测了,每天深夜坐下来码字的感觉很奇妙,洋洋洒洒的难免跑题。我借机暗讽了中关村式的无脑评测,感慨了人生世事的无常,怀念了部队生活,也调侃了诸多竞品,还喷了娘炮…… 为了写个评测把人都得罪了个遍(笑)。 在这六千多字完稿的同时,我以 4600 元的低价出掉了心爱的 X1 Carbon 5th,对不住了兄弟!希望你再找个好主人。为什么?还信用卡啊,生活已经如此艰难,人艰不拆。至于 X280,评测写完了当然是还回去,就因为那块触屏,我也不会留下它的。 坦白说,虽然每一个 part 都能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篇文章了,但这也许都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产品稿,甚至是我所写过的文章中火药味最浓的一篇,但我只想用心去写东西。我不在乎你的看法,也不需要你的评论,因为我已经说出了我想说的,快哉!足矣! ——ThinkPad小狼 October 17th, 2018 |